首页 经济 产业 金融 市场 商业 个股 图片 关于

基金

首页 基金 股票 期货 保险

10.34 亿投建 "绿色甲醇”!瑞恒茂芦竹绿色零碳循环经济实现负碳未来

基金 | 发布时间:2025-10-11 | 人气:20 | #评论#
摘要:2025年9月28日,由天津市瑞恒茂集团主导、天津市赛泓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10万吨/年生物质绿色甲醇制造项目”正式完成备案立项,为这一总投资10.34亿元的竹醇一体化方案按下“

2025 年 9 月 28 日,由天津市瑞恒茂集团主导、天津市赛泓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10 万吨 / 年生物质绿色甲醇制造项目” 正式完成备案立项,为这一总投资10.34 亿元的竹醇一体化方案按下“加速键”。值得关注的是,项目推进节奏格外高效,仅时隔两日,建设动员大会就圆满召开,彰显了各方的重视与推进决心。

据悉,动员大会现场,集团高层领导、土地规划、种苗扩建、芦竹种植、有机肥生产、工程建设、设备调试、ISCC 认证、投融资保障、零碳产业园统筹等十二个专项小组成员悉数到场,覆盖全流程攻坚阵容。仪式环节,董事长林洪新亲自委以重任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全体成员要始终秉承“为持续改善与提升人类生存环境” 的企业使命,将芦竹绿色零碳循环经济产业的生态固碳价值、资源循环价值、绿色经济价值转化为项目示范成果,支撑集团智慧环保与生物质新能源的战略布局;要以瑞恒茂人 “奋斗者为本”的企业精神为内生动力,在工程建设中抢工期、控质量、求实效,确保 2027 年 3 月如期开车;要坚定树立 “企业赢、员工赢、社会赢” 的核心价值观,做好个人目标与企业成长、社会发展的同频共赢。

据有关信息显示,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在天津周边滩涂地、盐碱地种植6万亩芦竹、利用自有土地新建生产线1条,年产10万吨绿色甲醇,应用于车用燃料、船用燃料,或转化生产聚乙烯、聚丙烯等化工新材料。

竹醇一体化方案筑牢核心竞争力

当下,生物质制备绿色甲醇的投资价值,正深度绑定于原料端的稳定性、合规性与成本可控性,该项目从建设一体化出发,破解了原料供应痛点,有效提升项目可持续盈利能力。

在业内,生物质能源项目一直饱受 “原料之殇”,供给端季节性断层、地域分散推高原料收集成本,品质参差不齐影响设备运转,叠加原料价格可预见的上涨,“停工停产”者屡见不鲜。多倍体芦竹“绿州一号”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亩产干物质量大,运输半径可控,相较于普通秸秆,规模化种植能大幅度降低收储成本,实现原料稳定供给。另外,芦竹干基含碳量高、杂质成分均一,从源头保障了用料经济性,既能减少末端废气处置的环保投入,又能提高废渣资源利用,具有更高隐性效益。更为关键的是,盐碱地改良种植芦竹可实现全链条绿色化,对适应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了提前布局,避免未来可能面对原料追溯减排时的被动,为项目持续获得ISCC EU 和ISCC PLUS双认证,进入国际航运市场筑牢核心竞争力。

芦竹甲醇不止“零碳” 更是“负碳”

根据《可再生能源指令》要求,生物质甲醇燃料从原料运输、预处理到甲醇合成,以及成品运输,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须低于0.655 公斤二氧化碳/公斤甲醇,即每生产和运输 1 吨甲醇排放不得高于 0.655 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个硬性指标为绿色甲醇制造划定了清晰的“准入门槛”。该项目对外资料显示,芦竹制备绿色甲醇碳排放量将远低于这一标准,甚至构建起了独一无二的负碳体系。

据了解,瑞恒茂研发的盐碱地六步改良法,依托能源植物多倍体芦竹“绿州一号”的耐盐特性,通过高标准田间管理,施用芦竹专用肥(有机固废资源化生产),运用可降解地膜等新型材料以及水肥一体化设施,可通过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当土壤有机质含量每提升1% 时,每亩土壤的碳储量约增加 2.67 吨),减少人为作业和化肥污染,大幅度降低农业中甲烷、氧化亚氮、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创造出巨大的农业碳汇,为后续甲醇生存增加了减碳保障。其次,6 万亩多倍体芦竹种植,每年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48-60 万吨,在甲醇生产环节,项目所用蒸汽与电力均为芦竹生物质转化,这意味着其所固二氧化碳全部替代化石能源,实现零排放的绿色生产。最后,项目产生的CO2将全部收集制作成干冰或进行永久封存,仅这一环节每年即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8 万吨。从项目整体来看,从芦竹固碳、生产零碳到终端封碳形成“减排量远超排放” 的协同效应,最终让绿色甲醇从“零碳” 跨越到 “负碳”效益。

目前,10 万吨/年芦竹生物质绿色甲醇项目已具备“落地即开工” 的坚实基础,瑞恒茂集团打造的芦竹绿色零碳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充分发挥了公用工程岛的作用,环保及供水设施已对接完毕。与此同时,6 万亩芦竹种植用地勘察完毕,投资商、下游客户达成共识,技术工艺链条全部打通,种苗扩产、ISCC 认证等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随着项目在技术、模式、效益上的不断优化,有望为全球绿色甲醇项目提供可落地、可推广的“负碳方案”。

责任编辑:
首页|经济|产业|金融|市场|商业|个股|图片|关于